大美天津
林业新闻
第29个世界湿地日:保护湿地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津
天津老家专业号 | 2025-3-1

天津北方网讯:2025年2月2日是第29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旨在强调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湿地保护贡献力量,以实现共同的未来。

为凝聚珍爱湿地共识,促进公众采取行动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湿地,日前,在2025年世界湿地日即将到来之际,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在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共同举办2025年世界湿地日主题宣传活动,科普湿地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生态服务功能,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呼吁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行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调洪蓄水、净化水源、储碳固碳、调节气候等独特的生态功能,可以产出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被誉为“地球之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湿地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和栖息之地,是十分富集的“物种基因库”;湿地文化千百年来镌刻在丰富的诗词画卷等作品中,也深度融入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变迁中,它不仅是具有自然意义的生态系统,也是具有精神意义的“诗与远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战略举措,是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下游、九河下梢区域,众多水系由此入海,受海陆变迁及河流冲积影响,域内河渠纵横、淀塘广布,湿地资源丰富。基于《全国湿地保护规划》湿地确定方法,天津湿地总面积2746.67平方公里,包括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和浅海水域。同时,天津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重要节点,观测记录鸟类达452种,每年有众多东方白鹳、灰鹤、白琵鹭、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在湿地内停歇迁徙,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遗鸥的主要越冬地,区域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持续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实施,系统保护修复湿地。天津市四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全市“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保护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天津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印发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对全市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保护。采取自然或近自然保护修复措施,系统开展破碎化和功能退化湿地修复、湿地地形地貌恢复和岸线维护、湿地水环境修复和水系连通、野生动植物生境修复和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有序推进退耕还湿和湿地核心区居民搬迁。几年来,通过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成效跟踪评价,湿地保护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上升,保护区生态环境和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修订完善地方性法规,依法保护湿地。完成《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修订,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机制、面积总量控制、分级与名录管理、生态红线管控制度,严格重要湿地占用条件,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对于加强湿地保护,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推进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定发布《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建立全市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衔接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以地方立法为基础,以各类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为补充,建立较完备的湿地保护法规和制度体系,为依法保护修复湿地提供有力支撑。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方向。编制完成《天津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明确规划期内我市天津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60%;提升重要湿地监测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湿地保护与能力建设,对湿地自然保护地进行系统提升;全面提高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湿地碳汇能力,构建良好的生态格局,打造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典范。

提升监测水平,强化监督监管。积极申请中央资金建设湿地保护一体化监测监控体系,实现对湿地环境质量和湿地生物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估,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监测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种类及种群数量只增不减。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将湿地保护目标纳入各区政府的绩效考核,将湿地修复和保护成效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形成湿地保护市区两级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制定湿地占用管理办法,严控项目选址选线对湿地的占用,加大对破坏湿地行为的处罚力度。

下一步,我市将开展湿地保护规划评估,结合我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落地实施,在对湿地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在不干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湿地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湿地保护与市民游憩和城市发展结合,鼓励开展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游憩、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在享受湿地自然风景的同时提高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在湿地周边发展绿色产业,借鉴先进省市经验,利用小微湿地适度开展种植、养殖等农业利用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通讯员 焦捷

编辑:李梓涵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