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提起4月1日,大多数人可能会先想到“愚人节”,但这一天也是“国际爱鸟日”,是为了保护鸟类而设立,节日意义重大。鸟类作为人类的亲密朋友,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状态更是生态环境的直观反映之一,只有生态环境良好,才会吸引鸟类前往繁衍生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候鸟飞抵天津,种类与数量都大幅度增长,不仅让鸟类爱好者大饱眼福,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这都源自于天津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法治护航:筑牢候鸟生命线
作为国际候鸟迁飞的重要节点,天津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初步建立起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4 4 1”的湿地管理体系。新版《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对加强水鸟栖息地作出了明确规定,为迁徙候鸟提供安全的停歇地,每年春秋两季过境天津的候鸟高达百万只,观测记录鸟类达452种,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白尾海雕、大鸨、金雕、白鹤、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众多国家I级保护动物。
与此同时,天津持续大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不断强化保护举措,各级公安机关协同规划资源、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行政主管部门严厉各类打击破坏野生鸟类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对于因利益驱使或因个人爱好猎捕野生鸟类的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于举报违法犯罪的予以奖励;同时,加强重点时期、重点地区的巡查巡护,通过悬挂条幅,法律宣讲,案例剖析,发放宣传页、驱鸟带、驱鸟剂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户爱护野生动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5年起施行的《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明确了受保护的野生动物范围、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职责;禁止违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进一步为鸟类生存筑牢了法治屏障。
湿地交响:演绎生态协奏曲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春季候鸟迁徙已悄然拉开帷幕。从3月份开始,天津将进入候鸟迁徙高峰期,整个过程持续到5月底,预计整个春季将有超过50万只候鸟迁徙过境。

3月16日,被誉为“鸟类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鸨二十年来首次现身宝坻区黄庄洼。此次共发现2个大鸨种群,分别由7只和5只个体组成,同时,还有两只中华秋沙鸭、10多只黑脸琵鹭、10多只白头鹤等珍稀鸟类,这些鸟类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前,天津北大港、七里海、团泊、大黄堡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均迎来了大批候鸟的到访,包括东方白鹳、天鹅、大雁、野鸭等20多种珍稀鸟类。
滨海新区:北大港湿地
滨海新区北大港湿地位于是天津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东方白鹳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先头部队”在北大港湿地达到100余只,天鹅、大雁等鸟类的数量也分别达到了500余只和9200余只。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花脸鸭的数量逾81000只,一举刷新了天津的历史记录,其形成的“鸟浪”成为来津越冬鸟类的一大壮观景象,吸引了大量观鸟爱好者前来观赏拍摄。

自从今年2月初以来,保护区管理部门已经对人工鸟巢所在的独流减河南部水循环区域实施封闭式管理,严格限制无关人员车辆进入相关区域,努力为东方白鹳等候鸟繁殖创造良好环境。自东方白鹳繁殖行为开始以来,巡护队加强了对相关区域的巡护工作,利用望远镜、无人机等设备重点监测人工鸟巢内东方白鹳繁殖情况。野生动物救助工作人员也做好了相应准备,以应对鸟类受伤等突发事件。
武清区:大黄堡湿地
大黄堡湿地是京津之间的“生态明珠”,总面积104.65平方公里,芦苇、香蒲、菖蒲交织成美丽的植物海洋,这里食物丰富,鱼虾、贝类、昆虫皆是鸟类佳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庇护,芦苇荡是躲避天敌的屏障,水域是嬉戏乐园,为候鸟提供完美的栖息家园。
武清区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黄堡湿地生态,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先后实施水系修复、鸟类保护、护林保湿等工程,完成大黄堡湿地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违建拆除和生态修复工作,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这里成为鸟类永远的家园。

如今,大型鸟类“春运”每年三四月份都会在这里上演。数万只候鸟如约而至,东方白鹳、天鹅、白琵鹭……超过200种鸟类在此停歇、觅食、繁衍。它们从大黄堡湿地的芦苇丛中腾空而起,组成“鸟浪”奇观,“舞动”出令人惊叹的“空中芭蕾”。
宁河区:七里海湿地
七里海湿地是我国唯一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 “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枢纽,大批候鸟北归之时,都会途经七里海湿地停歇。近年来,宁河区大力推进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如今,七里海湿地的水域面积已增至3.5万亩,重拾湿地水韵,鸟类种类增至258种,162种野生植物,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绿肺”和“天然氧吧”。

七里海湿地自然环境持续改善,引得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迁徙过境。随着气温稳步回升,东方白鹳、天鹅等十余种候鸟陆续从南方翩然飞抵七里海湿地。据预估,到4月份,途经七里海湿地的过境鸟类数量将攀升至25万只。

为全力守护好候鸟的栖息环境,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管委会运用监测设备与无人机巡检系统,对候鸟的种类、数量、栖息状况等展开24小时实时监测,为候鸟保驾护航。
静海区:团泊湖湿地
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天津市四大湿地保护区之一,还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打卡点”。
近年来,静海区团泊湖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生态修复工作,湿地的绿化面积已达3万亩,林木覆盖率提升至现在的16%,鸟类的种类增加到200多种,每年栖息在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湿地的鸟类约有20万只。为了给候鸟打造一个舒适的“家”,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深入实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三大工程,建立了生态监测指挥控制中心、高标准生态实验室,和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科学智能管控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素有“华北明珠”美誉的团泊湖迎来了一万多只候鸟,天鹅、东方白鹳等珍稀鸟楼不约而同地把团泊湖当成了旅途中的温馨驿站,上演着一场生机盎然的春日盛会。今年进入迁徙期以来,观测到的候鸟数量创下了近几年单次观测最高纪录。
观鸟礼仪:与羽翼共舞的文明尺度
春季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天津各湿地保护区迎来观鸟热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醒市民,观鸟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一是遵守保护区规定,不擅自进入核心区域;
二是保持安全距离,使用望远镜等工具减少对鸟类的干扰;
三是不投喂、不追逐鸟类,避免破坏其自然习性;
四是爱护环境,不丢弃垃圾,共同维护鸟类栖息地的洁净。
当百万候鸟掠过北大港的晨曦,当无数羽翼飞过七里海的芦苇荡,当大黄堡的“鸟浪”舞动在津沽大地的苍穹……在这幅徐徐展开的生态长卷里,每一声鸟鸣都是对绿色发展的礼赞,每一次振翅都在丈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高度。这万羽竞翔的壮美画卷,已然成为天津面向世界的生态名片,向全球诉说着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与自然生灵共生共荣的动人故事。
编辑:付勇钧